大马房产
-
KLIA将增建第三航站楼,提升接待能力
交通部长陆兆福表示,为容纳更多乘客,吉隆坡国际机场(KLIA)计划新建第三航站楼和第四跑道。大马机场控股已制定短期和长期计划,提升第一航站楼的年客容量至5900万人次,第二航站楼至6700万人次。 此外,机场还计划建设私人高级航站楼和朝圣航站楼,提供高级服务和预先通关设施。短期计划包括增加自动通关闸门和优化乘客处理设施。 关注我,60秒看大马最新热点!
-
槟城启动最大房屋计划,3万套房惠及中低收入群
槟城推出全国最大规模的可负担房屋项目,将为B40和M40群体提供逾3万套新房,价格介于22万5000至42万令吉。槟城发展机构与世天集团签署联合发展协议,项目选址在诗不朗再也和峇都交湾。 该计划支持第12大马计划目标,即在2025年前建成50万套可负担房屋。首相安华强调,政府将协调各部门合作,加速项目落实,解决全国城市住宅挑战,确保每个家庭享有合理且舒适的住…
-
大马史上最大房屋投资,130亿可负担房屋计划
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倪可敏表示,首相安华将于下月宣布一项总投资达130亿令吉的可负担房屋建设项目。这是我国史上最大规模的房屋投资,显示政府致力于帮助所有人民,包括公务员,拥有住房。 倪可敏强调,公务员不会被忽视,他们也将获得可负担房屋的机会。目前,在130万名公务员中,有68万8663人尚未拥有房屋,其中大部分为执行组。项目详情将由安华公布。 关注我,60秒看…
-
房地产和酒店业务助力,IOI置业营业额上涨
IOI置业2025财年首季净利下跌60.4%至6917万令吉,但营业额增长6.1%至6亿8785万令吉。房产投资营业额增长52%,酒店休闲收入翻倍,得益于新酒店和翻新酒店的贡献。 首季房产发展部门销售额达3亿3170万令吉,其中本地项目贡献97%。尽管面临挑战,利率下滑前景将利好集团。公司将继续关注市场动态,策略性推出产品以确保稳定盈利。 IOI置业通过积极…
-
怡保双威柏柚预售成功,销售额达4200万
双威产业在怡保的双威城推出最后一期住宅项目双威柏柚,预售活动取得4200万令吉的销售额,吸引了超过100个家庭参与。该项目因其策略位置和创新设计受到购房者青睐。 双威产业计划投入额外40亿令吉扩展怡保双威城,包括建设双威怡保医疗中心和购物中心等设施,进一步提升该地区的吸引力。双威柏柚的购房者将享受多项售后服务,提升生活品质。 关注我,60秒看大马最新热点!
-
柔佛丽都海滨大道动土,10亿投资引关注
丽阳机构在柔佛推介了耗资10亿令吉的丽都海滨大道项目,占地163英亩,标志着智能城市发展的新起点。项目包括永久地契的综合城镇,提供智能家居和绿色建筑,旨在引领现代生活方式。 首期发展Skypark Kepler服务公寓已举行动土礼,由丽阳机构与中建集团合作开发。该项目位于马新交界的滨海填土区,是7个重要开发项目的所在地,涵盖房产、商店、教育等设施,具有绝佳的…
-
大马柔佛新地标,Lido Waterfront Boulevard项目
丽阳机构在柔佛推出占地163英亩的Lido Waterfront Boulevard项目,预计发展总值数十亿令吉。项目融合现代交通与智能城市生活,由中国建筑合作开发。项目涵盖七大核心区域,包括住宅、商业、教育等,首期Skypark Kepler提供856个豪华公寓单位。丽阳机构在柔佛拥有728英亩土地储备,计划继续推动可持续发展。 关注我,60秒看大马最新热…
-
大马新山房价涨29.6%,领跑大马住宅市场
大马仲量联行报告显示,自2020年以来,住宅房地产市场表现超越疫情前水平,新山房价涨幅最高,达19.2%至29.6%。巴生谷和槟城乔治市的房价也有所上涨,但不及新山。 仲量联行董事经理邓文安指出,超过60%的房产交易涉及住宅,市场变动影响显著。吉隆坡峇都区的公寓和共管公寓价格涨幅最大,达10.2%;而服务式公寓表现更优,今年第3季价格增长4.8%。 关注我,…
-
大马可负担房屋建设已达89%,政府继续执行拥屋计划
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倪可敏表示,截至9月30日,全国已建成44万3259间可负担房屋,完成目标的89%。剩余5万6741间将在第12大马计划内完成。此外,截至6月,房地产交易总值达1056.5亿令吉,交易量增8%。 政府继续执行拥屋计划(HOC 2.0),首购族购房享印花税豁免。关于城市翻新法,政府将在翻新前与各方协商,确保业主利益,并建议成立执行委员会监督翻…
-
大马政府拟延长房贷期限,35年或更久?
财政部正与国家银行及房屋与地方政府部探讨延长房屋贷款期限的可能性。这项建议在国家生活成本行动理事会执行委员会会议上提出,旨在缓解购房压力。现行房屋贷款最高期限为35年。 副首相阿末扎希指出,家庭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从2002年的67.2%增加至2022年的81.2%。房贷在家庭贷款中占比从1997年的36%升至2022年的59.7%,对可支配收入影响显著…